鯤島奇幻之旅

109-2學期

海味人生的藝文創作

指導老師:蔡米虹、許舜傑

實踐場域:臺南市南區灣裡社區

海味人生的藝文創作

本課程透過適度的情境式問題學習導向教學(PBL)
以及場域的實際探勘,引導學生分析場域素材,並進行思辨與討論
以提升學生對於臺南濱海社區發展的關心與認知
充實在地文史素養,擴增文史加值應用的基礎
培育學生4C的能力,以及具有美善人事物的賞析、建構與分享之能力
透過跨域教學提升學生品味、想像力和判斷力以及創作之能力
幫助學生學習重視與賞析傳統文化及在地文化
並將蒐集之資料加以分析彙整後,轉化為藝文創作之表現手法

01-課程介紹

介紹課程起源以及創立課程目標,希望可以培養學生寫作的專業技能等,教學內容安排、進度規劃、預計課程中完成的作品、以及學期成績評量方式。
蔡米虹老師對灣裡進行簡單介紹,如二仁溪重金屬汙染的原因、地方居民的生活習俗、灣裡社區的漁業文化等。並以簡報形式簡單呈現許多地理與藝文結合創作的優秀作品,顛覆學生對於推廣地方社區的導覽手冊印象,並重新審視個人和地方社區歷史的聯繫。
再由王婉容老師重點介紹課程目標成果,期盼能讓學生結合理論與實作;地方文化與藝文創作,實際應用課堂所學,去撰寫社區故事、製作社區導覽手冊等。並向學生展現老師們的作品為示範,有各種刊物、書籍、導覽手冊等,清晰生動地讓學生了解如何將地理與藝文結合,展現地方社區背後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並體會課程背後的意義和可以獲得的專業技能。

-110/02/26

02-文學概論、說故事工作坊

第一節課由王婉容老師講述了故事敘述的要點和架構,以老師曾經和台南富強里合作過的戲劇演出《七仙女富強里之旅》為範例,講述女性離開原生家庭去往他鄉建立新家庭的故事。告訴同學們說故事的多重意義,如建立自我認同、引發共鳴、對生命經驗反思、開拓生命視野。
接著老師讓同學以灣裡照片為發想,各組自行創作、連結不同照片背後的故事,並將故事繪製成地圖,完成後各組輪流上台分享故事內容。
第二節課由許舜傑老師進行文學敘事力的課程,講述了「敘事」的定義,即為表達能力,其以各種形式存在,作為獲取新知的媒介。可分為藝術表達、口語表達、文字表達三種。並說明可以透過「營造有利培養敘事力的環境」、「充實個人內在的知識與涵養」、「鍛鍊個人的思考與想像能力」、「主動練習各種敘事媒介的表達」去培養、增強自身的敘事能力。

-110/03/05

03-文化資源概論、灣裡社區介紹

蔡米虹老師進行「史料蒐集、口述歷史與田野調查培訓」的課程教學。講述了社區營造的定義、方法和流程,喚醒每位同學對於地方社區的重視和興趣。經過理論上的講解後,再讓同學利用網路資源,以灣裡為練習對象,實際去尋找足以代表灣裡的「人、文、地、產、景」,演練社區資源調查。小組討論後,將重點放在此學期的主題對象「灣裡」上,蔡米虹老師開始介紹灣裡的宗教文化如「王爺信仰」、「作醮」;泥塑國寶杜牧河;清淨優美的「黃金海岸」。
接著,蔡米虹老師讓同學觀賞「作醮」的介紹影片,使同學對此文化傳統更加了解,也深刻認知到其背後代表悠遠的歷史,和過往團結緊密的社區情感。最後向同學展示了老師曾經帶領其他課程的學生完成的地方文藝作品,有桌曆、杯套、環保袋等等,讓同學有參考對象,也較為明白作業、課程的內容。

-110/03/12

04-圖片聯想寫作、導覽解說技巧

許舜傑老師藉由書籍《自由句:一句話完成你的詩歌》中的作品,讓同學練習圖文創作。以圖片為主要架構,觀察照片中的故事,結合自身情感哲思、想像延伸,輪流分享心中設想短文內容的題材方向,再欣賞書中的原文。開拓了學生對於照片內容的思考角度,也對於如何書寫圖文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藉由圖片看見灣裡的真實風貌,結合文字敘述地介紹,讓一般民眾重新看見社區延續傳承的歷史文化,以及現今的全新風貌。
張伯宇老師的「導覽解說課程」先介紹了導覽解說的要點,引領同學了解,導覽解說必須考慮到許多因素,如:擁有知識後,需要經過內在理解和轉化,邏輯清晰、內容完整地向聆聽者呈述;導覽資料必須經過嚴格考證,避免發生錯誤使聆聽者有錯誤知識。導覽解說課程幫助同學提升口語表達的能力,並能夠以實地走訪,親身體會社區風情的介紹方式,讓更多人認識社區多年沿革後,創新和傳統的結合。

-110/03/19

05-走訪灣裡社區田野調查

經由親身體驗,更加深入了解灣裡,使同學認識到地方社區有不同的特色文化,走出書本,親眼看見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型態,並聆聽當地導覽員講述灣裡的產業變化、宗廟祭祀變革,解析在地文化的形成。
萬年公園的紀念碑記載了早期的漁業生活,在廢五金工業的時代前,灣裡以灣裡路為分界線,靠海以漁業為生,靠內陸以農業為生,形成了初期特殊的產業。
萬年殿象徵灣裡的宗教文化,每年會主辦王船出巡、建醮等祭祀活動,由萬年殿沿著灣裡路前行,由導覽員介紹沿途景物、攤販,如學校、教會、社區醫院、古早味小吃等等。走入藝術巷弄,欣賞其中的立體壁畫,以及日本知名書法家万美的書法牆。接著小巷盡頭便是超峰寺,於寺前廣場搭乘遊覽車至地瓜田,看見了以牛耕作的傳統農業形式,並讓同學藉由挖地瓜親身體驗灣裡早期的農業生活。

-110/03/28

07-社會參與式藝術實踐講座

董維琇老師針對敘事力基礎課程的視覺部分進行概論式演講,主題名稱為「以海洋為中心的社會參與式藝術實踐」。希望可以幫助同學對藝術有基本認識,並將藝術與社會創新的實作結合,為同學進行「社區再創」的活動堅固基礎。
參與式藝術創作的介紹,其特徵一般包含:跨領域性、對話性、參與性。這類型藝術行為使藝術家進行創作的過程與觀眾產生連結,觀眾不再是被動的觀賞者,而是成為參與者,即為藝術創作的一部份。而「社會參與式創作」則是以「社會互動」為核心,藝術家透過深入了解社區,以其文化作為創作的主題。是藝術、傳統文化、商業的多方領域結合。
藝術創作是將個人與世界串連,而我們必須思考在社區藝術創作中,如何從集體轉換到自我認同,將自身與社區進行融合,由空間轉向以人為主體思考。希望同學可以認真思索,希望透過此次的藝術創作表達什麼,並將此與作品結合。

-110/04/09

08-藝術應用於社區營造及刊物編撰

姜玫如講師先介紹了透南風工作室的內容,他們主要關注地方文化,致力於社區營造、地方再生等工作,會將社區原有的特色重新包裝、推廣,結合不同形式的活動,讓更多人看見屬於地方的故事。
如,在藍晒圖文創園區小舖,重新開創地方文化的商業生機。《透南風》以精美的封面設計和照片,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野,重新用審美的眼光看待地方社區的日常風景。其中有烘乾龍眼的土窯、編製斗笠的各類尺寸木頭模型。另外,亦有將古早時候,製作小朋友玩具的竹編工藝重新放映進大眾視野,以竹編製成各種類型的動物等等。在這些看似普通,逐漸被高科技、新奇的玩具取代的傳統童玩,重新連結大人和小孩的童年,再現童玩的魅力。
講師鼓勵同學,思考面對地方社區文化,如何將無聊、不喜歡的部分,變成突破、轉化、創新的點,藉此吸引更多人深入了解社區沿革、文化。

-110/04/16

10-小組報告導覽手冊進度

第一組學生以書籍形式呈現,排版、大小、紙張材質大致確定。但核心重點還沒有決定。

第二組以美食作為主題,不已行程設計為目的,希望可以提供灣裡遊客做為臨時用餐地點參考,並促進灣裡多日遊的遊客數量。

第三組以介紹特色景點作為主題,封面設計會參考灣裡彩繪巷弄中,日本著名書法家万美所提的「灣裡」二字。

第四組以地方美食為主,主題為舊式商店再創,希望將灣裡老式商家的「親和力」帶向現代社會。

第五組以灣裡有趣地標作為介紹對象,讓遊客暢遊灣裡的同時,可以看見特殊有趣的風景。

課堂上,老師針對以上學生的導覽手冊提出以下建議:在製作導覽手冊時,除了自身想呈現的風格、介紹內容,更應著重於,遊客想看到什麼。過多繁雜的內容,或是太大份不易攜帶的導覽手冊,皆可能降低遊客閱讀意願。在旅途中,方便、實用,具有創意的內容,不只可以帶給遊客深刻的印象,也很大程度的影響遊客對於地區的感受。
因此核心主旨除了可以去哪些景點,也應該思考,希望呈現何種樣貌的灣裡社區。又希望藉由簡短的介紹文字,讓遊客從哪個面向切入,認識灣裡文化。
如果有意願進行美食介紹的組別,可以深入了解店家背後的故事,甚至進行專訪。此外,也需要將預算納入考慮範圍,如果敘述內容不夠精簡,或是介紹景點太多,導覽手冊印刷成本也會增加,方便性也會降低。

-110/04/30

11-小組報告導覽手冊進度

第六組以旅遊故事的形式作為設計核心,已故事主角旅遊灣裡陪伴、介紹遊客灣裡的特色景點。

第七組的主旨是將遊客過往不知道的灣裡記入導覽手冊中,比如私房景點或是關於灣裡的小知識。

第八組以手繪風格為特色,排版已經設計完成,但主題未定。

第九組主題為〈灣裡路美食記〉,以介紹灣裡當地美食為主,會有營業時間、地點等資訊,提供遊客參考。

第十組的名稱為〈灣裡.日〉,以一日遊為設計核心,設計適合一日遊的景點行程,分為「史、食、景」三部分。

針對各組的報告內容,老師提出一些意見作為設計參考。首先,有了核心主旨對於導覽手冊的設計會更容易聚焦,也較容易挑選適合的風格。另外,決定中心主題後,內容的設計、呈現,如景點、介紹文字都應符合主旨,如果打算以遊客不知道的灣裡作為設計理念,便不能以知名景點、美食主要對象,應該以較無人所知的店家或是景觀為主。另外,如果以故事形式呈現內容,可以對故事多一些設計,比如以食物擬人化作為主角等等。以物體本身的特性作為性格設計,也可以體現灣裡的特色美食。
希望每位同學思考,導覽手冊如何設計才能結合創意和實用為一體,讓人記憶深刻且想保存留念,同時達到介紹灣裡的目的。社區再創是這堂課的核心主旨,將自身所學運用於實際社會事務中,以身邊的環境、人文、歷史為發想,將過往結合現代,協助社區的再造和創新,讓大家以新的眼光看待於時光中老去的社區,賦予它跨越時代的生命。

-110/04/30

12-電腦繪圖與修圖技巧練習

老師首先教授了一些PS基本功能,如可以透過飽和度、色階等調整,讓圖片顏色更明亮、鮮豔。也教導同學如何使用PS將不需要的部分去除等等。
講解完繪圖基本功能和注意事項後,老師讓同學開始實際操作,並且針對每位同學遇到的不同問題進行解答、提供幫助。在課程結束後提供同學自製教學影片做為參考,讓回去進行實際修圖有問題的同學可以透過影片了解基礎操作。
先前課程已經由藝術、文化、旅遊等多方面結合,幫助社區新舊結合,讓社會重新看見灣裡的閃光點,在新建灣裡的同時保存舊有傳統文化。以現代方式讓更多人願意認識、了解,並來到灣裡。此次學習照片修圖、熱轉印的作品創作與設計等專業技術,以灣裡作為構想起點,將其特色轉化進行商業行銷,創作文藝等推廣核心的同時,亦考量經濟等方面,實際上為灣裡社區帶來何種效益。提供遊客特殊紀念品的同時,也在社區再創的活動中,加入更多元的活動、形式。

-110/05/14

14-熱轉印應用文創商品教學

由高實珩老師進行熱轉印教學,介紹了熱轉印可運用於各種不同的材質,不同材質轉印所需的溫度和時間都有差異,轉印的方式會針對材質調整,呈現的效果也會不同。
在進行熱轉印前,圖片需要經過特殊處理,先以專門設計用於熱轉印的列印機中,將圖片設定好大小影印出來,然後使用特殊材質的膠帶固定於傳印物體上,接著放入設定好溫度和時間的機器中。其實此次使用的方式雖然原理和熱轉印相同,但有些微相異之處,而這種方式叫做「熱昇華」。
高實珩老師提到無論是熱轉印或是熱昇華,此種方式都很適合用於製作文創商品,以後有機會進在進行文藝創作,可以考慮在使用熱轉印方式製作成品。
海味人生課程藉由書寫、導覽、文創商品製作等方式培養學生敘事力的能力,都是希望在同學接觸、了解文化資產的同時,也為自己增添更多元的實作能力。

-110/05/28

15-攝影技巧與賞析講座

楊子興老師從攝影技巧開始講解,以自身用手機拍攝的照片作為範例,說明拍攝時應注意的構圖技巧,在拍攝景物的時候也可以利用對焦的方式形成景深。拍攝對稱物體對於新手而言會比較好掌握,再加上構圖的錯落,便可以呈現不錯的效果。
利用拍攝的角度、光影的變化,以及顏色的對比,都可以呈現戲劇化的效果。在拍攝的時候,可以更多思考,如何利用照片布局去引導閱讀者閱讀作品中的東西。
此次攝影演講,訓練學生藉由照片,呈現灣裡背後的故事。與文字敘述所呈現的效果不同,照片是另外一種溝通方式,藉由影像,傳達文字所無法表述的情感。而圖文創作便是讓文字和圖片互相輔助,既傳達了作者的視角,也讓讀者可以藉由照片自行延伸想像。希望學生可以將圖文敘述的能力實際運用,配合課程社區再造的主要核心,敘述屬於自己,也屬於灣裡的故事。

-110/06/04

16-導覽手冊作品呈現

邀請黃淑容老師進行講評,她既是灣裡萬年文史推廣學會的顧問及導覽解說人員,同時也是社區規劃師、南大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整體而言,黃淑容老師希望同學可以對灣裡做較為全面的介紹,並更深入了解灣裡鮮為人知的傳統店家。在文字和圖片的排版設計上,也需要有適當的平衡,不宜偏重一方。

蔡米虹老師則表示,同學們在主題的思考上,別具巧思,也都契合主題,聚焦明確。雖然因為篇幅、課程安排的關係,同學比較難接觸到所有的店家或是景點,但也透過各種能利用的資源,成功完成了此項作業。
從這項作業可以看見同學在課程中培養敘事力的成果,以及將其實際運用,與社區特色結合,藉由生活中的題材進行創作,完成社區再造的活動目標,將自身不同的專長學以致用,做到多元融合。

-110/06/11

17-導覽手冊作品呈現

此次課程邀請灣裡社區潘文欽總幹事進行講評。

潘文欽總幹事建議修課同學,進行導覽手冊的設計時,須考慮到介紹內容的豐富度,以及版面的整潔,以此做為導覽手冊大小、頁數設計的依據。對於店家或是景點的介紹,可以多進行深入了解,以豐富內容,讓第一次接觸灣裡的民眾可以對灣裡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另外,需要統一整份導覽手冊的風格,可以多元結合,進行不同有趣的設計,幫助、引導遊客進行認識灣裡歷史、文化的旅程。並向同學分享各個地區的特色導覽地圖,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漁光島的導覽地圖,以絹布的材質,將地圖印製於上,在旅遊結束後,也富含實用性質。因此,同學可以思考,再以導覽地圖推廣社區時,如何讓遊客在旅程結束後,保留代表社區的灣裡導覽手冊,做為紀具有記念、保留意義的物件。

米虹老師認為各組的創作、設計能力都很優越,往後可以參考潘總幹事的意見,結合不同的材質、排版設計,創造出新奇有趣的導覽手冊。也實現課程的宗旨,進行多元結合,從社區汲取靈感、啟發的同時,也回饋給社區。

舜傑老師分享,見到各組的作品後,看見了每位同學的創作潛力,並感受到同學們的想像力,以及設計能力。並想起曾經讀過的一本關於藝術史的書:「人類最早的平面設計,或許起源於地圖開始的。」因為此次的通識課程,既集結了各領域的老師進行多元教學,也結合了不同專長的學生,完成了一次「最初」的平面設計。在同學接觸新領域且成長的同時,老師也從中得到了啟發。

-110/06/18